媽媽!媽媽……
(資料圖片)
哭喚母親,百喊不應,呼天搶地,卻無力回天。
公元2023年7月30日11時38分,這又將是我人生中永遠銘記的悲傷時刻。
此時,肝腸寸斷的我淚如泉涌;但相比兩年多來心如刀割的日子,此刻的我,終于可以開懷大哭!
輾轉長沙各大醫(yī)院的兩年多時間,特別是最近半年多來,眼看著母親日漸消瘦,蜷縮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無助呻吟。
最后4個多月時間,母親住到了湘陰縣人民醫(yī)院。妻子從家里帶來香噴噴的飯菜,讓她最疼愛的孫子喂她,母親總是搖頭拒絕。蒼白的面龐因痛苦而扭曲,細細的汗珠從她的額頭滲出,好似每移動一下都是巨大的折磨。深知母親的時日不多了,而站在病床旁的我,只能一邊用手輕輕地撫摸著她的背部,試圖減輕母親的疼痛,一邊強忍著在眼眶里和內心深處肆虐的淚水。
而今,凝視著母親的遺容,追憶平凡得如同草芥的母親,讓我看到了苦難歲月在她身上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記……
苦難,從她的童年開始!
母親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1948年,正是國家一窮二白的時候,在人多田少的金龍鎮(zhèn)大山腳下,生活可想而知。
然而,命運并不會眷顧弱者,年僅8歲的母親就迎來了她人生的當頭一棒——她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外婆英年早逝,留下2歲的兒子,也就是我的滿舅。年輕的外公很少顧及家庭,所以8歲的姐姐,拉扯著2歲的弟弟一起成長。
后來母親常常回憶當年艱難的歲月:年幼不懂事的舅舅看到人民公社大食堂端來的少量飯菜總是不肯吃飯,母親每餐或讓舅舅先吃,或把大部分的飯菜夾給他,舅舅才會拿起筷子吃飯。
生活的重擔,讓母親不到小學畢業(yè)就輟學回家。不到21歲,母親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娘家嫂子逝世,留下三個半月的侄子嗷嗷待哺。還未出嫁的母親當起了“媽媽”,又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侄子拉扯大。
中年的母親,更是命運多舛!
生活的磨難造就了母親堅韌不屈、頑強剛烈的性格。結婚后正值大集體到分田到戶,母親和老實忠厚的父親一起勤儉持家。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是溫飽不成問題。
然而結婚后的第16年,年輕的母親又開始在婆家“當大事”。1983年,爺爺去逝。通知親友、處理后事,以及請人辦廚、抬重、做道場……她都有條不紊地張羅。備受支氣管炎困擾多年的奶奶到了風燭殘年,冬天尤為怕冷,細心的母親每晚都會在奶奶的床上多放一個裝滿開水的葡萄糖瓶暖腳。奶奶去世時,父親還遠在外省務工,母親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巾幗不讓須眉”。她一邊張羅喪事,一邊等父親回家奔喪,讓奶奶風光大葬。
1990年,在外務工的父親因為意外事故,客死他鄉(xiāng)。這對剛剛四十出頭的母親,以及剛進湘陰一中讀高一的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從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失去父親,沒有了生活經濟來源,母親從來不向命運低頭。她告誡我: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既使砸鍋賣鐵,她也會供我讀完高中和大學。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農村的豬仔價錢買得好,母親精心養(yǎng)育一頭母豬。在母親“嬰兒般”的喂養(yǎng)下,每年要出兩欄豬仔。豬仔出欄后賣的錢,全部是給我交學費和生活費。在我讀高中和大學期間,雖然生活舉步維艱,但母親從沒有讓我欠過學校的學費,更沒有讓我挨凍受餓。
母親一生勤勞節(jié)儉,從不喊累喊苦。還記得有一年,十幾頭小豬開始斷奶吃潲,母站在豬欄門口,把一桶桶豬潲倒入門口的豬漕里?;畋膩y跳的小豬哄搶食物時,總是把豬欄門口弄得濕漉漉的。母親踩在濕漉漉的潲水地上,腳一滑,隔著豬欄,不慎從豬欄外栽倒在豬欄內。由于頭部著地,母親摔得滿口門牙鮮血淋漓。對此,她從不抱怨。
除了喂豬供我上學外,母親還要自己耕種3畝多水田。由于家里沒有勞動力,耕田自然是她幫別人插秧、割禾來“換工”。每到繁忙的“雙搶”季節(jié),雖然有表哥、表姐們的幫忙,但母親都是“腳不沾地”。每天凌晨4時左右起床,趁天氣涼爽去扯秧或割禾。出完早工又要急急忙忙趕回家,張羅好一桌早餐。
大學畢業(yè)后,我在縣城參加了工作,很快戀愛結婚。我不想母親一個人留在農村生活,也想讓她在城里過點清閑日子,經我努力勸說,母親于2000年下半年隨我們一起生活。但閑不住的母親還是一如既往的忙碌。我和愛人上班后,她總是每天做好可口的飯菜等我們回家,并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衣服疊得整整齊齊,窗戶擦得一塵不染。
在我的印象中,母親隨我們一起生活后,最為開心的事是我和愛人的結婚,以及兒子的出生。2001年的初冬,在縣人民醫(yī)院的婦產科,她抱著剛剛出生的孫子笑得合不攏嘴。為小孫子穿好衣服后,她就立馬跑到病房外,找到電話亭,給老家的親戚一一報喜。兒子出生后,母親更忙了!她不但每天為我們弄好一日三餐,更要精心帶好小孫子。雖然年紀輕輕就練就了烹飪的好手藝,但是隨著孫子漸漸長大,母親總是變著花樣做好可口的飯菜,爭取讓他吃好、吃飽。老姜炒仔雞、爆炸牛肉、口味龍蝦、辣椒炒肉……至今,這些菜都是我兒子的最愛。母親常說,吃得好,就會長得高。所以,一米七八的兒子,身高遠遠超過了我和愛人。
母親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深明大義。在農村生活的日子,少不了茶余飯后的家長里短,母親從不搬弄是非。后來隨我們住到縣城的小區(qū),母親認識的鄰居比我們多得多。我和愛人白天上班后,前后幾棟的爺爺奶奶們,都會輪流到我家串門,他們一起打撲克牌、一起聊聊家常。這時,母親總會備好花生芝麻茶,用家里的水果、零食招待鄰居們。如今在我們生活的小區(qū),“易娭毑”的名氣遠比我和愛人大多了!
“崽伢子,我們都是受苦走過來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你要記住工作和生活中對你關心、指導、幫忙過的領導、同事和親人。大過年的,雖然沒有物質的饋贈,但是一定要發(fā)個拜年問候的信息!”在我的印象中,在縣城工作和生活的春節(jié),除了2021年堅守在疫情防控指揮部外,我每年都陪老人看看電視、嘮嘮家常。閑聊中,老人總是雷打不動地給我上一堂“政治課”!
母親備受別人尊敬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處事公道正派。在我印象中,農村親戚之間有什么誤會、疙瘩,他們都會來找母親訴說。最后不管誰有道理、誰做得不妥,只要我母親一開口說話,他們都會心悅誠服地聽從意見。
“刀子嘴,豆腐心!”這是熟悉母親的人對她地一致評價。母親心直口快,遇到同齡的親戚,以及侄男侄女等晚輩,做事稍不如意,她就開罵。而親戚們都愿意被母親罵,因為他們知道,老人家心里都是裝著別人,從沒有裝過自己。親戚家有什么大事,她一個站出來張羅,共同出謀劃策;親戚家有什么困難,她第一個發(fā)出號召,集體幫忙解決。年輕的侄女身患尿毒癥、20多歲的侄孫罹患白血病,還有兩位姑媽臥病在床、彌留之際,年愈七旬的母親都堅持每天問長問短,成了親戚家里的“主心骨”……
以善為念,心如蓮花。和大多數老年人一樣,母親還是湖南都市頻道《尋情記》《都市晚間》欄目的忠實粉絲。有時在家陪老人家看電視,每每遇到欄目向家庭貧困、身患重疾的人發(fā)出救助時,母親總是叫我拿去手機,代表她向電視欄目公布的帳號表示一些心意。
還記得我在縣電視臺參加工作不久,母親回到老家,聽說隔壁生產隊有一戶人家有人身患重疾,連續(xù)動了幾次大手術。這家人與我家交際很少,但母親總是看不得別人受難,她對我說:“你在單位上班,民政局有認識的人么?去拜托他們幫忙解決點困難也好?。 眱鹤衲该?,我很快聯(lián)系到了民政部門,貢獻了一點力所能及地力量。受母親影響,以后只要看到一些生活困難的家庭,我都會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一些問題。
母親最后確診惡性腫瘤是在2021年5月,她剛好73歲。為了不影響她的心態(tài),我們全家和所有親戚都千方百計地瞞著病情。而輾轉縣城大小醫(yī)院,最后在湘雅附一做完右腎和右側輸尿管切除手術的母親,似乎也感覺到自己的病情不妙,但她一直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她手術期間,作為獨生子的我,雖然請了好幾天假,但手機上總有接不完的電話和紛繁的工作。母親一再叮囑我:“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你切記不能因為娘的病情而影響單位的工作?!庇辛四赣H的囑咐,雖然手術后每兩周都要到長沙進行一次免疫治療,還有3個月一次的復查,但我都是利用周六或周日帶母親進行治療。極少請假,也很少耽誤工作。
命運總是對母親那樣不公!手術一年半后,病毒復發(fā)并轉移。湘雅教授手術時告訴過我們,像我母親的病,一般就是3到5年。當時聽了教授的斷言,深感歲月無情。而此刻,又何嘗不想希望教授斷言成真,因為就按教授斷言最少的3年都成奢望了!
病情復發(fā)后的母親,仍然頑強地與病魔斗爭。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從2022年底到2023年上半年,由于我工作繁忙,大部分時間都是我的表哥、表姐們陪著老人家輾轉于省腫瘤醫(yī)院。今年4月25日凌晨5點多,妻子的手機突然響了,電話那頭是住在長沙醫(yī)院里的母親。接通電話后,母親鄭重其事地告訴妻子,她昨晚做了一個不好的夢,感覺自己不太樂觀,一定要告訴兒媳,自己有一筆存款。在母親一字一句的安排下,婆媳倆掛斷電話后,又相互打開了微信視頻。愛人一邊聽從母親的安排,一邊根據視頻的引導,在母親認為是家里最隱蔽的地方找到了一個保溫杯。母親說,保溫杯的存單,是留給我們的“子孫錢”!我和愛人小心翼翼地揭開保溫杯,里面可真有幾張銀行存單,都是時間跨度很大的3000、5000、10000元的存單。
那樣早的電話,如此隱蔽的角落,這么多的“巨款”……無一不讓我們悲從中來。母親一生勤儉節(jié)約,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從不亂花一分錢,更沒有戴過戒指、項鏈等任何首飾。晚年的社保金、我們平時給的零花錢、老家鎮(zhèn)村分到的農田補助……她都如數存到了銀行。
追思母親,音容宛在,風范猶存!是母親這本無字的書,教我面對困難,教我為人處事,教我笑對人生。
母親如書,將永遠伴隨我,研讀一生!